20世纪6、70年代的美国,兴起了这样一种的建筑派别,它将高新技术元素融入建筑,崇尚极具未来感的“机械美”,这便是“
高技派建筑不仅指在建筑中使用新技术,在美学上也进行了一番更替。它广泛使用钢、玻璃和混凝土,让结构与材料本身成为一种表现手段,展现建筑的力量与灵活性。
这个极具未来感与科技感的建筑派別涌现众多优秀建筑师,其中最知名的三位大师,便是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与理查德·罗杰斯。
这三位“高技派”代表建筑师,皆为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共同了推动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留下了众多传世的地标性建筑。
1971年,法国乔治·蓬皮杜总统决定在巴黎建造一座巨大的文化综合性建筑,使巴黎再次成为引领世界文化的中心。
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参加了此次竞标,并在681份方案中脱颖而出,献上了一份在当时显得极为出格的答卷。
除了28根柱子在外支撑,整个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甚至没有墙壁。结构、扶梯、电梯、各种管线在外,电梯还涂着醒目的红色。
1977年完工之时,媒体为此建筑冠上“高技派(High-tech)”之名,一时间宣传不断,赞誉和诋毁纷至沓来。
罗杰斯事后自嘲,当年它是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建筑,还曾因为表明自己是这座建筑的设计者,而被一位女士用雨伞攻击。
这样一栋在建成初期备受反对的建筑,如今成为法国甚至全球最受欢迎的文化中心之一。
理查德·罗杰斯在和伦佐·皮亚诺合作完成蓬皮杜中心后,两人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其中,罗杰斯痴迷科技的硬朗感,并在之后的作品中将其发挥至极致,代表作便是伦敦著名地标——劳埃德大厦。
劳埃德大厦,位于英国伦敦中心金融区伦敦城内,于2007年落成,是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办公楼。它在建筑界极具争议性,在金融城里至今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即使到今天,它的先锋性与未来感依旧清晰可辨。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庞大冰冷的身躯,让人称之为“钢铁怪物”。
有这样一个建筑,被誉为“伦敦的明珠”,曾被评为全球10年十大建筑之一,却被美国建筑师唾弃,称之为为“世界上最丑的东西”。
它就是千年穹顶,也叫做千禧巨蛋,是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建的多功能活动场地,为理查德·罗杰斯所设计。
它独特的膜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那斜立的12根百米桅杆,犹如歌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塔尖。
不同于罗杰斯硬朗派的风格,伦佐·皮亚诺对于结构和科技感的处理相对内敛了许多,并持续探索建筑与生态的融合。
1998年建成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便是一例。它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亚,是一座文化研究中心。
它提取本土棚屋的元素,运用在地材料,将高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既有诗意的空间建构,也达成了节能、舒适、生态的目标,让伦佐·皮亚诺凭借吉巴欧文化中心一举拿下当年的普立兹克奖。
高技派建筑三杰中,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诺曼·福斯特。福斯特名声后来居上,还被女王册封为爵士。
1983年,初出茅庐的他便一举拿下香港汇丰银行总部的竞标,颠覆了此前办公大楼的传统设计。
以及建筑评论家雷纳·班哈姆对高技派建筑的评述,让我们能以崭新的视角回顾这一流派。
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 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建造之初曾以其所在地被称为波堡(Beaubourg),此书是关于这座建筑生动的学术传记。
今天,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认为是当代巴黎的标志、现代建筑的精髓及博物馆的典范。但在其最初建造时曾饱受质疑。这本学术传记探索了其建造的历史背景、成功的原因、历史影响和工程解决方案等。此外,这一重要的文本还提供了这座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的罕见图纸和照片。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意大利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作为外国建筑史教科书中高技派的最典型代表,应该是每位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不断创作着标志性的文化空间,如伦敦的碎片大厦,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纽约的新惠特尼艺术中心。此书收录大量照片、草图、图纸,展现了皮亚诺的职业生涯和他的独特美学。
在本书中,皮亚诺通过亲自撰写的文字介绍了每座建筑,然后通过摄影作品,带领读者从内到外浏览自己的每个建筑作品。